歡迎大歸化時代
**關島籃球的蛻變與歸化潮流**
在2018年的U15梯隊比賽中,關島經歷了連續(xù)的慘痛失利。然而,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淀和調整后,關島男籃在亞洲杯預選賽上卻爆發(fā)出驚人的實力,擊敗了中華臺北隊,給球迷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關島男籃的蛻變并非偶然,背后是嚴格的訓練和每個關島人的堅持與付出。
關島作為一個美國的“未合并領地”,其籃球運動員都擁有美國公民身份,這為歸化球員的出現(xiàn)提供了條件。從2012年以后,隨著亞太籃球的合并,關島開始組隊參加國際比賽。泰·維斯利、華盛頓、西蒙拓海和加洛韋等在NCAA和海外聯(lián)賽有過經驗的關島人,紛紛決定為國而戰(zhàn)。到了2018年,關島首次獲得世界排名,位列亞洲第14,世界第79。
而歸化球員在籃球界早已不是新鮮事物。從歐洲到亞洲,歸化浪潮如洪流般涌動。最早可追溯到1965年西班牙歸化首個外援克利福德-盧伊克開始,至今已有大量外籍球員加入各國國家隊。尤其是歐洲各國,從上世紀到21世紀初開始主動追求歸化球員的加入,從美國和東歐引入了眾多人才。
歸化球員的加入為各隊帶來了不同的沖擊力。如北馬其頓找到博-麥卡萊布這樣的小后衛(wèi),他在歐洲杯上大放異彩,帶領球隊進入四強。而在亞洲,菲律賓、中華臺北等隊也試圖通過歸化球員提升實力。然而,歸化的效果并非永遠顯著,一些隊伍在短暫的輝煌后再次回歸原點,甚至出現(xiàn)下滑。
對于歸化球員的使用,雖然短期內能提升球隊的實力,但長期來看,真正決定一個球隊、一個國家籃球水平的還是自身培養(yǎng)的本土優(yōu)秀球員。像西班牙這樣長期優(yōu)秀的隊伍,歸化球員只是錦上添花,真正的核心還是靠自己培養(yǎng)的球員。
因此,對于中國男籃來說,歸化球員或許能在短期內提升實力,但要想真正提高水平,還需要在青訓、人才培養(yǎng)等方面下功夫。打鐵還需自身硬,只有具備了強大的內力,才能在國際舞臺上走得更遠。
總的來說,歸化球員的使用是一個雙刃劍,既有其優(yōu)點也有其風險。在面對這樣的趨勢時,各個隊伍需要謹慎選擇和利用好這一資源,同時也不能忽視自身的培養(yǎng)和提升。